NEWS
新闻中心

院士、医生共商“战”疫,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

2021-01-18 16:58

在新冠病毒肆虐全球,输入性散发病例不断在我国出现,正常医疗服务因疫情发展不断变化的背景下,19日,中国工程院闻玉梅院士、陈香美院士,中国科学院赵国屏院士、陈凯先院士,及来自全国的200余位医学专家在上海针对“疫情下的非传染性疾病”这一主题展开讨论,面对这一世界性的痛点及难题,展示中国观点,提出中国解决方案。

目前,全球新冠病毒感染人数已逾9000万人,疫情所到之处打乱了正常的医疗秩序,WHO166个国家的调查显示,75%的国家疲于应对新冠病毒,而其他医疗服务处于停滞状态。然而事实上,全世界有22%的人口罹患慢性疾病,每年有4000万人因非传染性疾病死亡,其中1500万人为早亡。

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(CDC)对20201月至10月的周死亡数据进行的统计显示,自20204月新冠病毒在美国大流行以来,不仅死于新冠病毒病的人数逐月上升,死于非新冠病毒病的人数也大大超过历年的最高水平。

在我国新冠肺炎暴发期间,湖北武汉封城抗疫,全国其他地区的常规医疗服务秩序也被打乱,慢性病患者无法正常赴医院就诊。中国医生利用移动数字医疗工具,实现了疫情期间为非新冠病人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,开创了新模式,为世界同行提供了“疫情下的非传染性疾病”管理难问题的解决方案。在风湿病这种常见的慢性病领域,医生们另辟蹊径,利用移动医疗平台“智能疾病管理系统(SSDM)”与患者互动、咨询,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,对全国近两万风湿病人进行的队列研究显示,20201月至6月,类风湿关节炎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风湿病患者的病情控制有效率及达标率显著优于2015~2019年同期的水平,患者满意度达100%。

陈香美院士认为:“我们需要一次思维方法的转变。虽然疫情期间肾科医生为透析病人以传统医疗模式服务,从未间断,但广大的慢性肾病病人无法就诊,我们应该考虑智慧医疗模式。”

同时,与会专家还回顾了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瘟疫大流行,无论是古代及近代的鼠疫、天花、脊髓灰质炎、梅毒、霍乱、西班牙流感,还是现代的艾滋病、禽流感、埃博拉、ZIKA病毒,它们有的通过人类的智慧与合作,已被消灭,有的被疫苗牢牢控制,有的一过性肆虐,有的季节性流行,还有的潜伏在我们机体内,伺机暴发。更有甚者,将基因整合到我们的DNA,成为了我们的一部分。而新冠病毒未来的命运走向如何?与人类的关系又是什么?目前没有答案,但有一点是明确的,这个纳米级的小颗粒,在环境的压力下,为了生存,不断变异及进化,和我们的免疫系统及消灭它的武器藏猫猫,躲避着伤害。迄今为止,它仍是胜利者,我们要做好长期与它共生存的准备,这是新常态(new normal)。中国工程院闻玉梅院士说到:“大流行是人类侵犯自然的结果,为了防止大流行的出现,人类应该少去违背自然规律,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。”而传染病与非传染性疾病会胶着共生,若不提高认识,利用现代数据科学及移动网络技术采取有效行动,两者的早亡率会螺旋攀升,成为混合大流行(syndemic)。

值得关注的是传染病与慢性病的不同之处主要是病原的差别,但之后的病理生理学过程极为相似。它们存在着共同规律。中国科学院陈凯先院士认为,“传染病与非传染病殊途同归,有共同的临床表现,我们不光要从宏观上去认识疾病,也要更加深入地认识疾病的本质,用更积极的态度寻找应对的方法,这对认识和防治这两类疾病有更积极的意义”。而通过对新冠病毒病的研究,会有效促进对其他慢性病的认识,同时,很多针对慢性病治疗的药物,有望经过筛选,成为治疗新冠病毒病的有效药物。

疫情期间,生活节奏被打乱,运动量减少,不健康饮食增加,长期隔离导致焦虑及抑郁,酗酒及吸烟比例上升。这些因素会加重慢性疾病的发生及病情的加重。这也是疫情期间慢性疾病早亡风险增加的因素。因此,专家们呼吁,要加强宣传教育,努力避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,降低风险因素。

专家们一致同意,要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,在解读科学研究证据时要客观及全面,要申明自己的利益冲突,要建立真实世界研究的协作网络,按预设方案实施真实世界中的药物研究。同时,专家应该承担起对网络媒体去其糟粕的工作,对错误信息、虚假信息开展针锋相对的“科学大扫除”,避免WHO担心的“信息疫情”(infodemic)的大流行。专家们还根据目前可获得的证据,针对社会上对疫苗的误解,从类型、机理、有效性、安全性给予了解读。

为提高对新冠病毒的科学判断和预测水平,中国工程院陈香美院士建议,“新冠病毒暴发后,在没有及时获取循证医学证据时,应该发挥临床医生的经验来挽救病人和消除临床症状,之后再去制定合理的临床方案”。同时,她也表示我国应加强顶层设计,优化和完善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应急预案。

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4314号